找到相关内容43篇,用时1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试论印光大师与太虚大师之思想差异——以近代佛教面临之困境及其改革发展为背景

    佛教避世隐修的厌世倾向,也造成了社会及民众对佛教真精神的误解。经忏佛事本是佛教济冥拔苦、随俗利生的方便手段,一方面既可通过虔诚诵念而达到福慧齐修、自他双利之目的,同时又有随俗、劝孝护国的社会功能。...信仰生活化、修持契机化、制度合理化等四个方面著讨论分析了印光大师与太虚大师佛学思想之差异。并进一步指出这两种思想和而不同、异而相彰的互补性,不但对近代佛教的复兴有著积极的指导性影响,而且对现代佛教的...

    周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93267848.html
  • 孝文化经典《孝论》译释

    「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蓌拜也。」②不拜,节也。母拜,也。礼节而先王犹之,大道乌可不乎?俗曰:圣人无父。固哉!小人之好毁也。彼眊③然而岂见圣人为孝之深渺也哉?   注释  ①语见《礼记·冠义...不善;圣人之为善也,未始遗亲。亲也者,形生之大本也,人道之大恩也。唯大圣人为能其大本也,报其大恩也。  今夫天下之为道者,孰与于圣人?夫圣人之道大臻,巍巍乎独尊于人天,不可得而生也,不可得而死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91568570.html
  • 武夷山儒释道与三教茶道

    理。是朱子对茶的“”的思想升华;茶之,提高了中国人生活的文化品质。和人际关系,无疑起过而且至今仍在起着重要作用。朱子是理学家、教育家、借品茶喻求学之道。他认为在学的过程中,要狠下功夫,苦而后甘...茶交友”,都是为了使人际关系的“和”。“和”使朱熹深知茶是纯洁、中和、清明的象征。用茶可以明伦理、博谦虚、不虚华、崇尚俭朴、更以茶穷理、深入浅出地品茗论道,颇发人深省。   朱熹通过饮茶,阐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31971498.html
上一页12345下一页